咨询热线
400-788-7802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高校详情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辽西路111号
电话:024-25496288
学校简介

阳工业大学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沈阳市,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哲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5年由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原为国家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1998年起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
学校由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央校区、兴顺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的宏伟校区等四个校区组成。中央校区(主校区)位于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聚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园内碧波荡漾,草木葱茏,精致典雅,如诗如画,是陶冶情操和读书治学的理想之所。
学校总占地面积15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1.9万平方米,设有17个学院、3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践中心,共设42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
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4636人,各类研究生2467人,高职专科生1414人,成人教育学生9262人,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独立学院)学生4220人。
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49个学科和学科领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有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有4个省重点一级学科、16个省重点二级学科。建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风力发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强电流与新型电机重点实验室、复杂曲面数控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镁合金及其成型技术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一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基地。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现有师资队伍1194人,其中院士3人、教授176人、副教授355人、讲师515人、博士生导师37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21.1%,具有硕士
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71.3%。师资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专业学会理事长、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和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癣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部级优秀人才、学科拔尖人才、教学名师和优秀创新团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队伍,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
学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将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十五”以来,建设2个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辽宁省示范性本科专业、1个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获18门省级精品课,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一批国家和辽宁省教学改革课题,其中国家级教改课题3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29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80篇。我校多次在省内高校基础课全省统考中连续稳定高居榜首。近几年,我校学生在国家和盛市举行的各种科技文体赛事中均取得好成绩,名列省内高校前列,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广告艺术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9项、省级奖励247项,并获全国高校“外研社杯”英语辩论大赛全国第三名、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银奖、李宁杯全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赛冠军等。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十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计划项目111项,省部级等计划项目990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635项,完成了一批获得社会认同的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共取得鉴定成果、国家专利49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三大奖励114项。2008年科研经费到款1.42亿元。
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34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从198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从2001年开始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在本科、研究生层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已经形成700多名学生的培养规模,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联合培养的MBA研究生已毕业三届,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如今,完成了校园换建的沈阳工业大学传承历史,放眼未来,肩负历史责任,秉承“自强,笃行”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迈上了稳步发展的新旅程,正朝着高水平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大步前进。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现有师资队伍1194人,其中院士3人、教授176人、副教授355人、讲师515人、博士生导师37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21.1%,具有硕士
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71.3%。师资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专业学会理事长、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和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癣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部级优秀人才、学科拔尖人才、教学名师和优秀创新团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队伍,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
实力雄厚―临床医学院
1、学院简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暨附属第一医院创建于1963年,它是由原附属医院、中医系和骨伤系合并组成,是一所集教学、医疗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同时也是黑龙江省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中医教学、医疗、科研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946人,其中正高职87人,副高职177人,拥有博士学位83人,硕士学位169人,国家和省名老中医27人,优秀中青年专家和跨世纪人才4人,博士指导教师29人,硕士指导教师106人。实际开放床位744张,有2个门诊部,3个住院病区,15个教研室。
学院现有学生3570人,国外留学生近百人。
2、学院特色
1)、历史悠久、成就辉煌
临床医学院暨附属第一医院自建院起始终坚持发扬中医特色,突出中医优势,继承与发扬并举,患者至上、服务第一,推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在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班,1982年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被批准为“七五”期间全国七所重点专科建设的中医院之一,中医妇科学获得了博士授予权,实现了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和腾飞。 1986年中医妇科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医院现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下设的所有二级学科。从1996年开始相继设立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博士后流动站,全国第一名中医学博士后的培养出自我院,造就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杰出人才。
1993年医院被评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1997年被确定为全国首家“放心药房”建设单位。是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爱婴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全国中药制剂与剂型改革基地,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优秀临床教学基地。2004年学校以全A的成绩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临床教学获得专家的高度好评。2007年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首次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被卫生部评为国家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单位。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和中西医结合优势、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的现代化综合型中医院。
做为黑龙江省中医药事业的龙头单位,学院在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辐射全省同行业乃至国内外;在妇科病、肾病、血液病、周围血管病、皮肤病等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上达到了国内及国际领先水平;我院在省内外设有20余个帮扶合作单位,每年派出4名副高职以上人员支援基层,对全省的医、教、研具有重要的辐射和指导作用。医院还始终注重与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巴西、西班牙、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十余个国家有着密切的交流合作,每年来我院进修学习的港澳及国外人员达90余人,国际交流达20余次。同时与我国台湾、香港等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极大地推动本地区中医药的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拓宽国际交流,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2)、名医云集、名家辈出
临床医学院几十年来人才济济、名医云集、名家辈出,覆盖各科。有老一代中医泰斗、中医内科大家、国家名老中医高仲山教授;清代宫廷御医马承先第二代传人马骥教授;中医妇科大家、国家重点学科创始人、中医妇科博士生导师、以治疗“不孕症”蜚声海内外的国家名老中医韩百灵教授;中医内科肾病大家、国家名老中医张琪教授。还有中医温病名家胡青山教授、中医儿科名家刘清教授、孙文庭教授、邹德琛教授、中医内科名家孟广奇教授、中医妇科名家于盈科教授、中医皮肤病名家白郡符教授、中医骨伤病名家樊春洲教授、中西医结合骨科名家黄殿栋教授、中西医结合心肺病名家王刚教授;当代中医药专家有: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医学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曹洪欣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内分泌学科带头人栗德林教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马宝璋教授,中医血液病专家、我国中医治疗再障“温肾阳,补肾阴”理论创始人之一孙伟正教授,中医外科专家王玉玺教授,中西医周围血管病专家李令根教授。正是在这样的中医名家积累及传承下,目前还有一大批中医中青年才俊,形成了中医名家辈出的雄厚人才优势,为我院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准备了雄厚的人力资源。目前已拥有不同类别和专科、专病的专家210余名,覆盖中医、中西医结合等各学科。
3)、突出特色,强化学科、专科建设
临床医学院学科、专科特点突出,现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
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中医内科内分泌学学科、中医心病学学科);
4个国家重点专科(中医妇产科、中医周围血管病、中医血液病科、中医心血管病专科);
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呼吸病协作组、皮肤病协作组、消化病协作组、神经内科协作组);
7个省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病学学科、中医内科消化病学学科);
6个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耳鼻喉学学科、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学科、中西医结合肾病学学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学科、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学学科、中医皮肤学学科);
8个省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医血液病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科、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科、中医急症科、中医肝胆病科、中医骨伤科);
3个省重点专病(中医老年性痴呆病、中医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结合眼底病);
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作为一级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省重点学科,也是中医药领域三个省重点一级学科之一;
血液内科成为全国治疗慢性再障的中心。
4)、科教兴院、成效显著
临床医学院以提高中医药治疗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疗效为基础,以紧密结合现代实验研究为突破口,形成了临床疑难病种诊疗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紧密结合、有机互动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获得各类课题立项400余项。现已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240余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十五”重大攻关计划项目1项资助,已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级(自然类)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1项。著作278部,论文2700余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各类教材132部。同时也获得了突出的教学成果,如《遵循中医药学经典理论原则》、《发展中医妇科学理论》、《提高教材质量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获省级教育教学一等奖,《中医内科学教学和临床实习环节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于2005年获省级教育教学一等奖等,这些教学成果的取得,极大的促进了我院的教育教学的发展。
拥有的现代化化验室和医技科室不仅为病人诊治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又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优越条件。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2个(中药药理实验室(妇科)、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黑龙江省级研究所1个(心肺病研究所)。
按照临床科研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已培养博士生181名、硕士生805名,体现了医、教、研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5)、教书育人、服务社会
临床医学院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结构,灵活专业方向, 强化本科教育,发展长学制教育,完善七年制教育,争办八年制教育。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建设总体水平,经几代人坚持不懈的传承和开拓,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现已形成了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
先进的办学理念。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德育首位,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以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为根本目标,以“坚持特色,强化基础,能力为本,重在实践”为原则,形成了以“坚持强化学科、课程建设,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切实提高中医临床能力”的专业特色。
完善的办学条件。学院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还拥有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临床实训中心。医院目前拥有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身螺旋CT、多功能X光系统、中央监控系统、超薄细胞检测系统、多部彩色超声诊断仪、尿沉渣分析仪等大型医疗、科研设备,总值超过1.9亿元,满足了临床教学、医疗、科研的需要。有中医类图书261528册,43323种。其中电子图书6.3万册,中医期刊39936册。学生可随时在图书馆查阅CNKI、超星、书生等资料库。
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现有教师246人,已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结构趋于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饮誉海内外的中医泰斗韩百灵教授,又有一批国家名老中医,还有一大批省名中医,而且有更多的中青年中医才俊正在茁壮成长。
强化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临床实践教学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改革目标,在实践中建立起了“授课―实习―考核”三者相统一的运行机制。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和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临床方向)实行导师制,规定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与临床专家结对子,并推行“因人施教、因人培养、因人定向”的人才培养方略。学院现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
医教研三结合,服务于教学。学院在长期建设发展中,形成了医教研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临床教学特色。多年来坚持走中医临床研究与学位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重点研究方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发扬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专长,突出中医优势,继承与发扬并举,患者至上、服务第一,推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办院方向。形成了稳固的临床教学体系,教学工作促进学科建设和临床水平不断提高,而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又不断更新、丰富了教学内容。
注重素质,全面育人。学院在教学工作中严格管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学院特点,发挥优势,使医、教、研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年来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思想的提炼和总结,特别注重第二课堂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科技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各类学术讲座、学生科研论文报告会、学生科技成果展览等活动,内容新颖,丰富多彩,极大地活跃了广大同学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学院更是把学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基准,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专业基础牢固,临床动手能力过硬,科研创新水平一流的新一代大学生。临床医学院正在努力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中医药人才。
一、中医学
培养目标:中医学(类)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各科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硕、博士招生及培养情况:中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多类型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有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授权点,具有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首批被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之一。在校各类研究生已近2千多人,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和十几个国家地区,成为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重要岗位领导、优秀教师、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科技之星等,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业特点、优势和建设情况:中医学专业建立于1959年。专业优势突出,已经成为我校的优势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国家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几十年来,本专业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结构,灵活专业方向,完善七年制教育,争办八年制教育,强化本科教育。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建设总体水平,已形成了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现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方剂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内科学(培育)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局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是首批被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之一。
七年制本硕连读下设中西医结合方向
1.中医学(本硕连读)――本硕融通,注重素质,强化能力,培养高端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专业型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中医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中医专门人才。毕业后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及对外交流等工作。
培养要求:按照“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要求,采取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合作教学的形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坚实的中西医基础医学理论和系统的临床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能力;有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基础英语达到英语六级水平,具有能熟练阅读外文专业书刊,有较高的古汉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参与新世纪医学科技竞争的基本素质的较大的发展潜力。
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难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中医儿科学。
学制、授予学位:学制为七年,授予医学学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
2.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本硕连读)――中西医并举,注重现代与传统医学相融合的高级专业型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中西医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临床诊疗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中西医结合专门人才。毕业后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及对外交流等工作。
培养要求:按照“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要求,采取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教学的形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广泛的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坚实的中西医基础医学理论和系统的临床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能力;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研究中医,富于创新精神,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能适应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基础英语达到英语六级水平,具有能熟练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并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具有熟练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难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骨伤科学、针灸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免疫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学制、授予学位:学制为七年,授予医学学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
五年制本科设临床方向
3.中医学(临床)――中医功底深厚,师承培养,特色突出,面向临床。
本方向主要培养中医功底深厚、诊疗能力较强的临床应用型中医人才。本专业实行导师制,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突出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和中医基本功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并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等形式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临床辨证能力和运用中医理论与疗法对专科专病进行研究的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难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医古文、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医伤科学、西医基础概论、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学制、授予学位:学制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就业市场广阔。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及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中西医基础医学理论和系统的临床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能力;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适应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古汉语和计算机知识。全部课程及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
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临床骨伤科学、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学制、授予学位:学制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硕、博士招生及培养情况:1984年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特点、优势和建设情况: 1982年招收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2003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经过几年的建设,在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已形成了一支以专家、教授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学上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不断进行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同时进一步加强临床教学规范化管理的研究,使管理过程中,每项工作都规范化,使教、学、管三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章办事。为高质量地完成后期实习教学任务,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提供可靠保障。1984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我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1年经省人事厅评估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
本专业下设两个方向
1.中西医临床医学(妇儿)――中医特色突出,结合现代医学,侧重妇儿学科综合诊疗能力培养,国内领先。
培养目标:本方向培养系统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侧重妇科和儿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医学应用型人才。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中西医基础医学理论和系统的临床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能力;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适应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古汉语和计算机知识。毕业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侧重妇科和儿科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2.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外科)――医特色突出,结合现代医学,侧重中医皮肤学科,综合诊疗能力培养,国内领先。
培养目标:本方向培养系统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侧重中医外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医学应用型人才。主要突出中医外科特色,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的知识和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治疗中医外科疑难杂症的能力,较强的自学和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学、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内科学、周围血管病学、中医皮肤病学等。
三、护理学――中医特色,整体护理,教学就业双高。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护理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中西医临床护理及护理教学、科研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熟悉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中医护理学和现代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护理技能,具有对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进行专科护理和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应用沟通技巧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护理管理、护理科研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基础外语达到大学外语四级水平,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全部课程和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
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内科学、临床护理学。
学制、授予学位:学制为四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硕、博士招生及培养情况: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专业特点、优势和建设情况:护理学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中医药院校开办高等护理教育的首家。1999年起招收本科学生,目前在校学生457名,已有300余人获学士学位。多年来,护理专业着眼于21世纪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转变护理教育观念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既突出护理特点,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突出祖国传统医学的特点,将中医护理理论与先进的护理模式相结合,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中、西两套护理方法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高层次的护理服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本专业已在学科队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教学科研等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针灸推拿学院简介
1.学院简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始建于1983年,现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8个。针灸推拿学科1988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跻居省级A类重点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于1992年率先实行“院系合一”管理体制,将针灸系和附属第二医院合并,建立了现在的针灸推拿学院暨附属第二医院。成为集教、医、研为一体的,以突出针灸、推拿、康复为特色的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教学临床基地和三级甲等中医医疗单位,是黑龙江省中医针灸、推拿、康复龙头单位,是全国中医中风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2009年,针灸推拿学院暨附属第二医院入选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备选项目库暨全国首批现代化中医院建设单位。
学院现有教研室14个,教师108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52人,师资队伍梯队合理、实力雄厚。学院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老中医药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3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4人,黑龙江省模范教师2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黑龙江省跨世纪拔尖人才1人,有15人获得“省名中医”荣誉称号,12人获得“校名中医”称号。学院已培养博士后11人,出站4人,博士研究生151名,硕士研究生471名,本科生近3000人,专科生200余人,分布全国20余个省市及美国、俄罗斯、英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中,有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中医界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更有一批学子在海外建功立业,扩大了我校在国际上的影响。
针灸推拿学院汇集数十位知名专家、教授,将中风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特色针法的临床应用研究、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针灸推拿对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针灸“治未病”研究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期攻关重大疾病、疑难病症及常见病的治疗,开展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出了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专业队伍。全院已形成了明确、稳定、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立项级别高,科研成果多。近年来主持承担各级科研立项35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部省级69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54项,其中国家级1项、部省级23项,获专利2项。于致顺教授创立“针场”理论,以“头针”治疗中风为特色,实现了针灸治疗理论及技术上的创新。由孙申田教授主持的“针灸治疗脊髓损伤修复再生的研究”,获2001年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维滨教授主持的“针刺项颈部腧穴治疗真性延髓麻痹的临床应用研究”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结束了真性延髓麻痹不能治愈的历史,开创了中医针刺治疗疑难重症的又一个新领域,其学术水平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并发展了中医科学针灸学术理论。
针灸推拿学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排头兵,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合作和对外交流方面,针灸推拿学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医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著名专家教授曾多次赴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韩国、匈牙利等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学院也经常接待来访的各国医学同行和专家。2008年,学院还积极参与了学校与伦敦南岸大学联合建立全球首家中医孔子学院的创办工作,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校及学院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院以培养本科人才为主,注重向高层次外向型方向发展,面对新时期社会市场的需求,于2002年起在省内外招收“七年制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方向”本硕连读学生和“针灸推拿学专业英语方向”本科学生,2005年招收“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方向”本科学生,2007年招收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学生。新的针灸推拿专业或方向的兴办,极大地增强了办学活力和实力,使大批高层次外向型人才脱颖而出,为针灸推拿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奠定坚实的基础。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作为中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定会在国内外发挥它独特的魅力。
2.学院特色
针灸推拿学院作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特色学院,一贯坚持以其特色的学科及专业建设、优质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不断创新的管理理念,致力于“培养名师、名医和高素人才”,目前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己遍及国内外,有些己卓有建树,蔚然成家。学院现有国家局级重点学科2个――针灸学学科和中医康复学学科,其中于致顺教授、孙申田教授等老一代国内外知名针灸专家为本学科创始人,孙忠人教授为针灸学学科带头人,唐强教授为中医康复学学科带头人;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即针灸推拿学学科与中医妇科学学科;省教育厅重点学科1个,即针灸推拿学学科。省局级重点学科4个,即中医骨伤学科、中医推拿学科、中医肝胆病学科、中医风湿病学科。校级重点学科2个,中医骨伤学科、中医康复学科。国家局重点专科2个,即脑病科和康复科;省局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3个,即中风病专科、颈肩腰腿痛专科、风湿病专病。
学院通过优化针灸推拿学科临床及基础技术人才梯队,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医疗人才;通过继承与创新,不断开拓和优化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提高学术水平,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充分利用学科交叉,整合现有资源,继续保持学院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水平。
先进的办学理念
针灸推拿学院的建设始终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培养“四有”人才为目标,突出以“教学为中心,医疗为基础,科研为先导,学科建设发展为龙头”的办学理念,重点推进“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强化实践、突出能力、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培养方针和措施,培养能够突出针灸推拿学专业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绿色医疗”特色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
优良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以培养“具备中医和针灸推拿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本功扎实,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突出针灸推拿学专业特色,从事医疗、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中医专门人才”为总体目标。并通过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和“实践实验第一”为主的培养模式,实施“厚基础、宽口径、分流培养,突出专业特色”的原则,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办法,成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办公室”,始终坚持“三级听课制度”,完善和加强教学督导机构,通过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质量。
一流的教学条件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拥有一支职称高、学历高、综合素质高,具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责任心强、爱岗敬业、德艺双馨的教师团队,能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为打造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的需要,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专门建立为基础教学使用的生理、生化、病理――微生物、免疫、组胚、药理学等现代化实验室以及人体解剖、局部解剖、腧穴解剖实验室,实验室设备总值1700余万元;学院和附属第二医院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体制,凭借附属二院的雄厚实力和临床优势为学生的教学实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此为基础,学院还扩大了省内二十多所医院为学生实习基地,充分保证了学生课间和毕业实习。
附属二院作为临床教学基地,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建筑面积36000多平方米,设临床科室40余个,开放床位600余张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以针灸、推拿、康复为特色饮誉国内外的综合性省级三级甲等医疗单位,已形成“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病有专药”的发展格局。2007年启动了黑龙江省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工程,通过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康复等系统疗法,在治疗中风偏瘫、延髓麻痹、脊髓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肝胆病、风湿病、肾病、肿瘤、妇科、儿科疾病等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领域都具有特色和优势,取得了成功经验。医院不断加强学科及专科专病建设,近年来医疗、学术地位显著提高,先后被省及国家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培训中心黑龙江分中心”、“省中医性医学保健中心”、“全国中医中风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疾病会诊基地”、“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黑龙江分中心”、“全国中医针灸推拿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省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省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单位”、“全国中医脑病重点专科‘十一五’建设单位”等。
卓有成效的学生就业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把就业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院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拓宽思路、深入研究、科学指导,重视培养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提高毕业生的综合水平,不断开拓就业市场,逐渐形成了“就业与考研相结合、用人单位招聘与学院推荐相结合、毕业生自主择业与学院分配相结合”的就业工作新途径。几年来,我院硕士研究生升学率始终在40%左右,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学生已经分布到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为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针灸推拿学院特色鲜明、实力雄劲、学术氛围浓郁,目前正以其独有的英姿和豪迈的气魄向着“创建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新型现代化针灸推拿学院”的目标稳步迈进。
?
一、中医学(针灸推拿)(本硕连读)――引领绿色医疗,培养医疗、教学、科研高级专业型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并拥有坚实的临床诊疗技能,掌握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技能,具备一定西医学知识,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中医专门人才。毕业后从事康复、针灸、推拿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按照“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要求,采取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教学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医针灸推拿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和诊疗方法,传统和现代的康复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临床医学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掌握中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基本临床研究方法,具备独立从事临床科研的基本能力;熟悉中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学术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
主干课程:中医学、西医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康复医学、神经定位诊断学、神经病学等。
学制、授予学位:学制为七年,授予医学学士和临床医学硕士学位。
硕、博士招生及培养情况:该专业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多类型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有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个硕士授权点,具有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首批被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之一。在校各类研究生已近2千多人,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和十几个国家地区,成为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重要岗位领导、优秀教师、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科技之星等,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业特点、优势和建设情况:中医学专业建立于1959年。专业优势突出,已经成为我校的优势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国家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几十年来,本专业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优化结构,灵活专业方向,完善七年制教育,争办八年制教育,强化本科教育。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材建设为基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建设总体水平,已形成了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现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方剂学、中医妇科学和中医内科学(培育)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局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是首批被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试点单位之一。
?
二、针灸推拿学――绿色医疗,引领中医走向世界。?
培养目标:主要培养具备中医和针灸推拿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中医临床诊疗技能,能从事针灸、推拿疗法及康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西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较熟练准确地运用中医、针灸推拿方法治疗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能对常见急、难、重症进行救治和处理。学生在学校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全部课程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和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
主干课程: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神经定位诊断学、神经病学。
学制、授予学位:学制为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硕、博士招生及培养情况:1984年获得针灸推拿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毕业针灸推拿硕、博士研究生160余人。
专业特点、优势和建设情况: 1983年开办全国首批针灸专业,1999年招收针灸推拿五年制本科学生,2002年开始招收针灸推拿学专业(英语方向)和七年制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方向)本硕连读学生,2005年开始招收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方向)学生,已连续招生24届,共1300余人。现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黑龙江省和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孙申田等一批国内知名针灸推拿专家为本学科创始人。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1人,其中高级职称占75%,硕博士占66%;有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4人。坚持“素质是根本,知识是基础,能力是目标”的人才质量观,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基本理论教学,强调操作技能和临床思维训练,培养的人才基础扎实,技能过硬,适应性强,该专业在国内同行类院校居于领先地位。
本专业设康复方向
1.针灸推拿学(康复)――中医康复医学,特色突出,国内领先。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较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康复临床诊断、评定与治疗的实际工作技能。
培养要求:本方向主要培养具备中医药学理论基础、针灸推拿学专业知识、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治疗技术,能从事康复医学临床治疗及科研工作的高级医学应用型人才。本专业重视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以及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和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康复、针灸、推拿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毕业后从事康复、针灸、推拿的医疗、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中医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康复基础学、康复临床学、运动医学等。
?
三、康复治疗学――传统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就业市场广阔。?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良好、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中医学、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系统学习和掌握传统和现代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能力,胜任临床康复治疗工作。
主干课程:中医学、人体解剖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神经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心理学、康复评定学、康复疗法学、临床康复学、康复工程学、中医养生康复学等。
学制、授予学位:学制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硕、博士招生及培养情况:2003年获得康复医学硕士学位授权,开始招收康复医学硕士,2007年获得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方向)博士学位授权。
专业特点、优势和建设情况:针灸推拿学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黑龙江省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根据“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以现代康复为特色”的原则确立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知识模块,包括公共基础知识板块、中医专业基础板块、西医专业基础板块和现代康复医学知识板块。学生在掌握中西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康复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进行系统的康复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01人,其中教授35名,副教授40名,讲师9名,师资力量居国内同行前列。重视实践,突出技能,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康复医学实验室已发展成为包括康复理疗区、康复评定室、PT区、OT区、康复体能训练室,能满足康复教学与科研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创造了良好条件。并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增加学生临床见习机会,加强临床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药? 学? 院
??? 1、学院简介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创建于1972年,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在三十八年的发展建设历程中,药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自身发展与现代化药学教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探索前进之路,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学院下设19个教研室,现有专业主讲教师94人,其中博士23人,硕士48人,正、副教授4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有3人,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有2人,为学生教育培养储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成为学院发展的主力军;学院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局三级实验室4个;学院现有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制药)、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7个本科专业和1个七年制中医学(中药学方向)专业;有药圃1个,并配有现代化温室,可进行中药种苗繁育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有现代化药品生产实训基地1个,设有涵盖全国五个地区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31个,可进行所有现代剂型的研发和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已经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规格药学教育的办学格局,是黑龙江省医药高等院校,乃至是东北地区中医药高等院校药学教育规模最大和专业最齐全的学校。药学院2004年获得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2008年获得黑龙江省“先进基层党委”,自2003年以来连续六年三次获得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自1999年以来连续12年六次获得校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 2、学院特色
??? 药学院始终将培养理论知识过硬、实践能力扎实,具备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医药产业发展的药学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并在三十八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院特色。
??? 建立教学、科研相辅佐,理论和实践互促进的双轨教育教学模式
??? 经过三十八年的发展建设,药学院形成了教学效果促进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理论教学推动学生科研实践、实践操作强化理论学习的双轨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院以专业建设为基础,致力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融合与匹配,强化内涵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建成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省级教学团队,学院目前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收获、在训练中得到提升、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载体建设更加成熟,学院整体教学水平稳步提升;同时,学院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口,致力于科学研究前瞻性向本科教学的辐射功能,提升教学质量,近五年,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成果75项,为学院本科教学提供了生动实际的科研实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需求,贴近学生需求,为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 以校企结合为载体,开创实践教学新模式
?? 学院以北药开发和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广泛开展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及优质高效中药品种的开发研究,以技术合作和科研合作为切入点,辐射学生实践教学和就业工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单品种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立新药实验室及北药开发研究所、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提供实践载体,为学生就业提供岗位,为学生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优势社会资源。
??? 以系统的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 药学院始终坚持德育首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想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共青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思想教育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实施四大“工程”系列的思想教育(“文明诚信工程”、“爱心责任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实践锤炼工程”)促进学生成才,将专业知识教育与社会知识锻炼相结合,将业务能力学习与社会生存能力培养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前了解社会,适应社会需求,为学生今后工作奠定了丰厚的专业基石和扎实的社会知识。
??? 以教学改革工作为出发点,打造就业工作特色之路
??? 药学院以教学改革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制定学生培养方案,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实践和实验课学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强化就业市场开发力度,建立覆盖全国多个地区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创立分阶段、分年级的全程化就业教育体系,不断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形成了“进口与出口”、教学与就业相统一的教育教学格局。
??? 积极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充分体现药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 药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以药学事业发展的实际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本省,开拓省外,发挥药学教育、科研的优势,坚持“二为双促”的办学方略,即:为医药产业、卫生事业培养输送高质量的药学人才,为医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医药经济、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自身药学教育,科研的快速发展,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将教学科研优势转化为地方发展的动力,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特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黑龙江省所有医药企业中均有药学院毕业生,全省1/2的中药新药是药学院的科研成果或由药学院科研人员和毕业生参与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个中药粉针剂―“双黄连粉针注射液”就出自于药学院毕业生之手。三十八年来,药学院毕业生4000余人,工作在世界上近十个国家和全国二十余省、市、自治区,毕生中有的还担任了市长、高等院校校长、科研院(所)长、厂长、经理等,有的已成为知名学者或被评为省、市十大杰出青年。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药学院将在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方面加大与国际接轨的力度,充分体现为社会服务,为振兴民族医药产业服务的职能,发挥学院特色,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不断努力,成为药学人才及科学研究成果的摇篮。学院蓬勃发展的势头和蕴藏的潜力,为药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祖国医药经济腾飞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 3、研究生培养
??? 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中药学学科),省级重点学科3个(中药创新药物学科、中药学学科和生药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中药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生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中药学、药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和药理学),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药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局三级实验室4个(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药理(行为)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中药学实验室、中药新药研究实验室、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及质量标准实验室、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实验室、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实验室)。经过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形成了科研立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促进社会贡献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这使药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全国同类学院中达到领先水平,中药学学科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称号、1人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篇硕士论文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称号、1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雄厚的研究生培养师资力量,全国领先的现代化仪器设备,高水平的研究生实践平台,使学院能够面向全部药学类毕业生招收研究生。多年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千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目前,在

专业设置

None

重点学科

重点专业
080801电机与电器 国家重点学科
0802 机械工程 省重点一级学科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一级学科
0808 电气工程 省重点一级学科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培育一级学科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重点学科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省重点学科
080204 车辆工程 省重点学科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省重点学科
080502 材料学 省重点学科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省重点学科
080801 电机与电器 省重点学科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省重点学科
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省重点学科
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省重点学科
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省重点学科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省重点学科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省重点学科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省重点学科
开设专业
按需购买,不花一分冤枉钱!
获取验证码
  • 产品
  • 开班神器管理系统
  • 家校互动
  • 招生营销
  • 轻地推
  • 学习打卡
  • 数据魔方
  • 共享图书
  • 收银管家
  • 课后服务
  • 关于我们
  • 公司简介
  • 荣誉资质
  • 电话:400-788-7802
  • 售前:19157672057 / 19157672279
  • 售后:18072799675
  • 商务合作:QQ : 3307483314
  • 下载客户端
  • 帮助中心
  • 隐私政策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开班神器
满客神器
轻地推
© 2021 杭州水行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3045号 浙ICP备17028063号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利尔达科技园6栋15楼